太阳集团0638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杨庆媛教授领衔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顺利结项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下发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结项通知,由我院杨庆媛教授作为首席专家领衔主持的《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研究》(项目批准号:15ZDC032;主要参加人:王成、涂建军、阎建忠、邹学荣、陈展图、李元庆、江娟丽、印文、王亚辉)顺利结项。

该重大项目科学问题来源于研究阐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面向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需求,旨在融合地理学、管理学、农学、资源科学以及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于一体,对我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现实基础、环境约束、实施对象、实施模式和运行保障机制等核心问题进行多情景、多维度、多视角的科学研究,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科学有序推进提供战略参考。项目围绕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核心问题,构建了以“制度环境—制度主体—制度客体—制度运行—制度实践”为核心的研究框架,奠定了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利益主体识别及博弈分析明确了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利益主体及其行为特征,为轮作休耕补偿标准的确定、轮作休耕制度权责机制的建立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构建了以农户生计转型、农民福利提升为核心,融合多视角、多方法休耕补偿标准测算体系,为休耕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了科学指引;围绕休耕时空配置中休耕规模测算、休耕区域选择、休耕时间安排等关键问题,构建了层次清晰、弹性调控的“规模测算—空间布局—时间安排”的耕地休耕时空配置技术体系。相关研究为全面推广休耕制度落地提供了有效支撑,为各级政府制定耕地轮作休耕的相关制度及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对保护耕地生命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持。

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在首席专家杨庆媛教授的带领下,先后赴云南、贵州、湖南、河北、甘肃等国家休耕制度试点省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实地考察,通过与试点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县乡村干部和相关高校科研人员进行交流座谈,并组织课题组主要成员先后深入河北、甘肃、云南等休耕试点区展开入户问卷调研,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先后在《地理学报》《农业工程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EICSSCICSCDSCI检索期刊发表阶段性成果30篇,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3篇决策咨询报告,并最终形成了50万字的研究报告。部分成果被《新华文摘》等权威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另有成果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2017年度F5000论文(证书编号(9965):HOO42017**170,并获得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研究团队发文数量、论文被引和下载数量均位列国内研究机构前列,学界认可度高,影响力强,对中国休耕制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截止2020415日,文献总被引数270余次,下载量高达13400余次,篇均被引数9次,篇均下载数449次,下载被引比49.6

同时,依托本重大项目,课题组有效整合了不同学科专业的科研力量,打造出了一支结构合理、责任心强、能力素质过硬的研究团队。课题研究期间,先后有9位博士研究生及30多位硕士研究参与项目调研和成果发表;依托本项目培养了一批从事耕地休耕及土地利用研究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研究团队获得了“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项目资助,项目首席专家杨庆媛教授荣获“中国土地学会首批首席土地科学传播专家” 荣誉称号。

中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尚属首次,作为一项新的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参考,本项目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总体上实现了预期研究目标,并研制出一系列实践中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手段及政策措施,较好地推动了我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但受研究时限较短、休耕试点时间不长、数据资料可获取程度有限等客观因素限制,课题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拓展和深化。未来,研究团队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休耕农户生计及其补偿研究,细化休耕地的时空配置技术体系研究,深入定量化研究休耕的运行机制,加强可持续休耕等方面研究,以期推动我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长效实施。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