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国际著名古气候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TOP期刊)在线正式发表了太阳集团0638、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杨琰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小组的最新科研成果。Dansgaard Oeschger(D-O)事件19至25(首次在格陵兰冰芯记录中发现并命名)期间的气候变化特征在亚洲季风区地质记录有所发现,但其气候动力学机制仍然不是很明了。因此,研究小组对采自重庆地区的石笋样品进行了高分辨率多指标记录的分析,样品生长阶段涵盖海洋同位素阶段MIS 5a–5d时期(70-115 kyr B.P.),本研究对深入了解该时段D-O信号的区域气候性质,并进一步阐明区域气候信号对亚洲季风气候条件变化和潜在强迫机制的响应规律,对未来亚洲季风气候变化预测有一定现实意义。
本研究样品YYZ1石笋采自重庆市丰都县羊子洞,基于高分辨率铀系定年、氧碳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重建研究区70-115 kyr B.P.亚洲夏季风(ASM)变化的高分辨率记录。研究发现:(1) YYZ1石笋δ18O记录支持海洋同位素阶段(MIS)5a和5c期间的ASM强和MIS 4、5b和5d期间ASM弱的结论(图1)。(2) 据YYZ1石笋样品的多指标记录的结果,发现在93.0至91.5 kyr B.P.之间有一次名显的干旱事件,称为“92 kyr事件”,该事件表现为突然的、快速的呈“V”形波动的变化特征(图2)。(3) 研究发现D-O 25事件在本研究和其他中国洞穴记录中并不明显(图3)。D-O 25事件发生在北半球夏季日照(NHSI)减少的一段时间内,这导致了不同的气候变化背景,如冰量增加和北大西洋相应减弱的温盐循环(THC)。(4) 记录发现高NHSI期或暖期内的D-O事件(MIS5a,MIS5c)的波动比低NHSI阶段或冷期内(MIS5b、MIS5d)的波动更明显。因此,认为石笋记录D-O事件之间的差异主要与ASM的变化强度有关,根本机制是对NHSI变化的响应。此外,D-O事件期间的ASM演化也受到南半球和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一点不容忽视。
本研究成果是杨琰教授研究小组多年野外工作和数据积累的结果,2018级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施晓为本文第一作者,杨琰为该文通讯作者,在线发表链接为: 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1.110798
以上研究成果主要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7450、41672160、41772170)的大力支持。
图1 YYZ1石笋δ18O时间序列(蓝色)与北纬65°7月21日太阳辐射量(红色)及大洋底栖有孔虫δ18O变化曲线(灰色,反映全球冰量多少)的对比图
图2 93.1~91.5kyr B.P.羊子洞YYZ1石笋δ18O、δ13C、微量元素比值与其他石笋记录对比(灰色条带表示弱ASM的“92kyr事件”)
图3 D-O25事件羊子洞YYZ1石笋记录与其他记录的详细比较